誓言不造车,影响几何!
到 2019 年、2020 年就要“近近地跟”,再过十年才能“平行地跑”,再过十年,随着自然科学的全面爆发,才涉及到“领跑”。我自己是“奔跑”的合伙人,下一个阶段就是要“近近地跟”。同事们问我为什么是这样的?“卡脖子”的究竟在什么地方? 中国技术的“卡脖子”主要是集中在筛选方法和动物的模型。为什么“远远地跟”?因为你没有方法,没有模型,一定要等人家写成书发表以后到你这里做 ABC 动物模型。 直到现在,中国基本上仍然没有在动物模型和筛选方法上实现零突破。所以第一个阶段之所以是“远远地跟”,是因为新药研发是西方搞的,我们刚进入这个领域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你会发现“近近地跟”很好,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挖掘的话,零零散散的信息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怎么筛选的问题。 “平行地跟”近期肯定是看不到的,“平行地跟”需要自己有想法,这个还需要再十年的时间。 李进教授讲,中国都集中在 PD-1 单抗领域,为什么大家都集中在这里?我觉得这是信息极度缺乏的表现。因为没有信息,那只能集中,你做我也做。 做 PD-1 有三个好处:筛选的可溶量有人可以做、筛选的方法变化有人做、表达有人做。 什么地方限制了想象力?信息的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因为没有信息链和信息,这是很痛苦的。但大家不可能每年都有信息,这样的话就容易形成扎堆。 现在回来谈药物研发的三大定律。一是假如治疗的领域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创新药都无法和同机制仿制药竞争,理论和实际当中都无法竞争;二是任何一个 me-too 药物都不能和 first-in-class 带有的马太效应竞争。 在赛道里中国的第一个阶段要“远远地跑”,但现在“远远地跑”不行了,我们都是高度的集中,那些药都上市了,我们现在要走近了跑。“远远地跑”和“走近地跑”里面,第一个例子是恒瑞的阿帕替尼。恒瑞的临床提到了研究胃癌,所以阿帕替尼是“远远地跑”,是同样适应症的两个分支,没有竞争。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假如你是“远远地跑”或“近近地跑”,要做中国人的适应症。因为你不可能和它“平行跑”,外国的公司也不可能做中国人的适应症,做中国人的适应症需要每天梳理、推送大量文献。 为什么 PD-1 的下游组只有加科思在做?又是信息的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相关信息肯定能搜索出来,假如你有这个信息,也可以做一个。这证明了中国人做的比较出名的 POC (point-of-care)还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还是“远远地跑”,还是跑的人家的适应症。 既然我们避不开这个阶段,好多人说我们能不能做原始创新?出发点很好,但不现实。任何一笔投资一定有回报的要求。但是我们在“近近地跑”的时候有两个要求: 一是要跑得足够近,需要有非常强的团队执行能力;二是需要大量系统性的信息。全世界有两万多种病种,中国有多少流行病学我们不愿意梳理,人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就是信息上的贫乏和懒惰导致我们没有出口。 我们一定要走中国的适应症。过去我们对数据认识不充分,以后就要天天看数据,看好了再行动。 高风险?高收益?薛辰:感谢李总在医药大数据方面的分享。这一期圆桌论坛的主题是《抗周期:创新药投融资前景展望》,创新药投资是一件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甚至很多人说这跟赌没什么区别。这点想听听产业、学界以及投资界专家的观点。
李靖:投资分大企业和小企业,全世界永远不变的规律就是大求稳、小求新。恒瑞做 me-too 药物,我觉得也挺好。它是对渠道的创新,me-too 就够了。小公司为什么求新?小公司要革老大的命,所以求新。它的属性是小求新,有五六七八个成果,这样的公司在下一个十年中一定会胜出。 此外,“蚂蚁集团股东背景较为复杂,其庞大的股东群背后的最终穿透问题,并不明晰。”前述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 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也曾指出,“金融市场能够有效运转的基础条件,首先要求信息对称,但投资者跟融资者天然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等,让信息变得透明。” 刘锋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蚂蚁集团是一家具备创新能力的好公司,支付宝提供的贷款模式惠及了更多人。但与此同时,它的网贷业务风险也确实需要防范。目前监管层出台的网贷新规正是为了防范网贷行业爆发大的金融风险。” 原始股东财富兑现遇阻之际,参与蚂蚁集团战略配售基金认购的大批投资者们,则在纠结是否在有效期内赎回资金。有部分投资者表示将坚决赎回,还有一些投资者则意识到,战略配售基金赚不赚钱取决于基金中 90% 的资金如何投资,而不是拟投资蚂蚁集团进行战配的 10%。 IPO 被叫停后,蚂蚁集团短期内重启 IPO 的概率变小,原始股东的退出也被延后。《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金融领域人士均表示,短期来看,蚂蚁集团重启上市比较难,目前还难以判断其需要多久才能重启 IPO。 日前,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对外表示,蚂蚁集团何时上市,取决于政府如何重组对于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框架,也同样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监管环境的变化。 一位证券行业资深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是价值投资者,是不用担心蚂蚁集团何时上市的。 2. 1 万亿财富盛宴前奏:股东阵容豪华 2012 年 3 月,彭蕾被任命为阿里小微金服 CEO。2014 年 10 月,这家公司被命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彼时,阿里集团旗下的这只“小蚂蚁”正式登台亮相。 六年后,这只“小蚂蚁”成长为一头“大象”——估值达 2000 亿美元的蚂蚁集团。 2020 年 7 月 20 日,蚂蚁集团正式宣布,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 此后,其上市进程快速推进。8 月 25 日上交所受理其 IPO 申请,至 9 月 18 日,蚂蚁集团首发上会且成功过会。从提交 IPO 申请到成功过会,蚂蚁集团仅用时 25 天,其冲刺科创板 IPO 的速度创下历史纪录。 2020 年 10 月 26 日晚间,蚂蚁集团公布定价,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 68.8 元,香港发行价格确定为每股 80.00 港元,这意味,其总市值高达 2.1 万亿元。 2. 1 万亿元的市值是何概念? 以A股市场为例,蚂蚁集团公布定价时,A股市场总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为贵州茅台(600519.SH),其总市值为 2.06 万亿元。这意味着,如能成功上市,蚂蚁集团有望超越贵州茅台,一跃成为A股市值第一股。 其快速成长之路,从其几年间的估值变化可见一斑。2015 年,蚂蚁集团A轮融资时,其投后估值约为 2600 亿元。仅仅时隔五年,其估值几乎跃升为此前的 8 倍,达到 2.1 万亿元。 与很多科技企业持续烧钱、上市时仍在亏损不同,蚂蚁集团已实现连续盈利且年盈利规模达上百亿元。蚂蚁集团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7 年-2019 年,蚂蚁集团分别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 69.51 亿元、6.67 亿元和 169.57 亿元,2018 年和 2019 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0.40% 和 2442.06%。 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 2020 年,其前三季度业绩更为惊人:蚂蚁集团今年 1 月-9 月实现营业收入 1181.91 亿元,同比增长 42.56%,主要来自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的增长;实现毛利润 695.49 亿元,同比增长 74.28%;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 48.13% 增长至 58.84%。
尽管蚂蚁集团火速过会并创下全球最大 IPO 募资纪录且盈利能力不一般,但在刘锋看来,其选择的上市时机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赶上了美国大选、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地方上正在爆发的一些债务危机。 (编辑:吉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