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吉安站长网 (https://www.0796zz.com.cn/)- 科技、图像处理、媒体智能、办公协同、操作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何时拥有自己的“吉利德”?

发布时间:2020-12-03 14:48:17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景书谦: 从任何一个方面讲,行业最关键的属性就是要满足患者的需求。需求决定一切,包括怎么布局、研究方向。从国内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的收入在增高、预期寿命在延长,将来大健康的维护和管理肯定是发展的大势。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第二个

 景书谦:从任何一个方面讲,行业最关键的属性就是要满足患者的需求。需求决定一切,包括怎么布局、研究方向。从国内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的收入在增高、预期寿命在延长,将来大健康的维护和管理肯定是发展的大势。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第二个是行业的发展能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创新不是一味坚持做 first-in-class,全球做出来的也不过几百个,患者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所有的创新、发展方向都应该以患者的需求,作为最重要的落脚点。

  邢永刚:我非常赞成专家的观点。所有的创新价值在哪,新药的落脚点一定是患者和医生。患者是最终端的使用者,而能不能帮助患者减轻缓解症状、进行手术,医生也是一个落脚点。

  从产业投资者的角度,我们有两个感觉。

  第一,我们自己有科研单位,包括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同时我们也是河北制药的股东以及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在看不同机制下的创新时,我们自己也有非常明确的感觉。

  较小的、市场化能力更新的创新者,客观上会起到革新大的、老的研究团队的作用,在国际上也是一样的。他们通过自己的研发部门去进行研究,通过并购去收购重要的药物,都是两条路同时走。国药也一样,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同时也要在市场上去找真正有价值、能创新的创新药和团队。

  我总结一点,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患者为最终的落脚点。

  第二,既然是市场化的,就要让市场去检验。很多科研人员看自己的产品跟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看怎么漂亮,但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孩子也就那样。怎么才是好的孩子,要放到市场上去。

  肖治:资本市场是有周期的,这个周期每几年就会到来一次。现在生物医药行业、医疗健康大行业的投资和创业热潮非常高涨,但这个高涨是否可以无限地持续,这是需要大家非常冷静地去看待的。

  从 2018 年开始,我们就对很多项目进行估值,对他们的表现持冷静态度。但是,资本市场不断地开放,带给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各种机会,我觉得这种热潮一直在延续。但过了 2020 年,这个热潮是否能一直持续下去,需要在座的各位去思考。

  从投资的角度看,我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中国很快会像美国市场一样,项目上来以后退出很难,而且上去之后再融资的能力也会发生问题,甚至企业的经营也会出现困难。这个事情可能很快就会在中国出现。

  我建议各位,在看到中国第一大朝阳行业的各种机会时,也保持冷静的头脑去审时度势地判断每个项目的价值。

  周德敏:去年到今年,大家谈的最多的是“卡脖子”技术。去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科技部、科学院、工程院都要求我们调研一下哪些是“卡脖子”技术。

  我觉得说得清、说得出的都不是“卡脖子”技术。因为说得出来的,你再做也就是 me-too。真正“卡脖子”的是未来的,是无形的。美国政府下了很大功夫做调研,对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能够产业化、能够代表未来方向的技术进行出口管制。

  我特别关注了限制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限制访问学者的各个领域,在这里面生物医药未来的“卡脖子”技术就是生物技术,美国将这个技术列为第一个,人工智能、芯片等都是放在最后。我认为,生物技术就是未来可以真正在生物医药上实现突破的,比如说该领域的生物纳米材料、合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神经科学。

  中国人要在这方面实现真正的创新不容易。因为这跟中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希望投资界的同仁,可以通过你们的杠杆作用倒逼大学和教育业,在生物技术的源头上去做真正的创新。口头上说容易,真正去做是很难的。但我相信。投资和资本市场有这种能力来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

  薛辰:我从北医毕业有八年时间,在国外工作过五年。“关爱生命,呵护健康”这个理念一直萦绕我心。曾经有一家知名跨国药企的 slogan 让我印象深刻:如果药物的研发是以人类健康福祉为目的的,我们相信利润必将随之而来。这样的话也适用于投资人、企业家和学者。中国在新药创新方面的路还有很远,希望大家携手,共同努力,共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至于股东急于在今年变现的原因,张孝荣认为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对美元外流的限制,使得蚂蚁集团的一些外资股东希望尽早变现;二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股东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预期较为悲观,希望在经济寒冬来临之前,先落袋为安;三是出于对中美关系的担忧。此前,外媒曾报道称,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政府曾考虑将蚂蚁集团列入贸易黑名单。如果这一措施落地,将会影响蚂蚁集团上市时的估值。

  提及蚂蚁集团上市前的原始股东,其阵容堪称豪华,既有全国社保基金、中邮集团等“国家队”,也有中国人寿、新华人寿等保险资金,还有刘永好、史玉柱、王中军等商界大佬,更有多家股东尚未穿透到底层的私募基金。

  “蚂蚁集团的股东中,可能还隐藏着更多鲜为人知的大佬。”前述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财经》记者称:“比如一些私募基金,其股权穿透是比较难的。”

  根据蚂蚁集团披露的招股书,其持股较为集中,前十大股东合计持有 93.36% 的股份。

  其中,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公司持股 32.64%,为第一大股东。阿里系高管及内部员工持股平台杭州君瀚股权投资企业(下称“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股权投资企业(下称“杭州君澳”),分别持股 29.8% 和 20.65%,为公司第二和第三大股东。由此可见,阿里巴巴及阿里系成员持有蚂蚁集团大约 83% 的股权。除此之外,前十大股东中还有全国社保基金、中国人寿、置付(上海)投资中心等。

  据《财经》记者此前了解,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目前的股权是过渡结构,最终会过渡成全体员工包括管理层持股 40%,包括阿里在内的战略投资者持股 60%。

  目前,马云为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蚂蚁集团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曾披露道,马云通过杭州云铂控制的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间接控制公司 50.5% 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根据相关章程及协议,在杭州云铂股东会相关决议事项上,井贤栋、胡晓明及蒋芳为马云的一致行动人。

  此前业界预计,蚂蚁集团的上市将带来新一轮造富运动,一大批千万乃至亿万富翁将由此诞生。马云、蚂蚁集团众高管以及公司持股员工均将从中受益。

  除公司高管以及员工持股外,历经多轮融资,蚂蚁集团背后还有一大批投资人的身影。除了前文提及的社保基金、中国人寿等,还包括中投公司、中金甲子、国开金融、建信信托等。在 2018 年的融资中,蚂蚁集团还吸引了大批海外资金进驻,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淡马锡、泛大西洋资本集团、凯雷投资集团等。

  相对这些早期进入蚂蚁集团股东群的投资人,在蚂蚁集团正式开启申购时,一大批机构和投资者们也争相抢购其新发股份。仅在A股市场,其新股申购资金规模就高达 19 万亿元,超额认购倍数超过 800 倍,最终中签率仅 0.1267%。

  然而,11 月 5 日的既定上市日,蚂蚁的股东们却未能等来上市钟声。随着 11 月 3 日晚间,上交所宣布暂缓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随后蚂蚁集团在港交所公告,暂缓H股上市,这场财富盛宴被画上了休止符。

(编辑:吉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