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那只新消费独角兽
再来看泡泡玛特,根据泡泡玛特发布的年中报,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共运营 97 个 IP,其中 12 个自有 IP、25 个独家 IP 以及 56 个非独家 IP。其中,最知名的 Molly 单个 IP 占总营收三分之一。 泡泡玛特在招股书里写道:“公司并无法确保 Molly 的受欢迎程度能一直保持在其现有水平,如果 Molly 受损害或未能保持其目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则将面临没有替代品的困境。”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泡泡玛特 IP 合作并不稳定,外部设计师是公司 IP 的主要创作者且公司自身的研发能力弱,外部 IP 设计师的议价能力高,可以说泡泡玛特在上游研发并不具备主导权。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产业中下游,目前泡泡玛特主要采用的是代加工模式和经销商体系中,下游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不可控,也导致产品掉漆等质量问题。这种情况下,泡泡玛特旗下经销商曾状告泡泡玛特违反合作协议,自行跨区售卖产品引发内战。 同时,泡泡玛特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样的境况,引发了泡泡玛特值不值 40 亿美元的讨论。 目前,对于新消费品牌的估值,主要有“泡沫论”和“互联网论”两种观点。 “泡沫论”主要指过度的营销,根据深响相关报道,新消费品牌的估值主要采用市销率(市值除以销售额),投资机构通常会根据品牌上一年的收入乘以市销率倍数来得出品牌的估值,倍数越高,说明该品牌在一级市场拥有更高的溢价。 以元气森林为例,2020 年上半年 8 亿销售额,其市销率为 7 倍,远高于同行的2-3 倍,其中在A股饮料行业中,香飘飘、青岛啤酒、承德露露市销率分别为 3.21、3.99 和 4.13。 以这种算法,不少人认为新消费品牌的估值存在泡沫,实际上其实力撑不起来高估值。
“互联网论”则认为新的消费品牌,应该按照互联网公司的逻辑来看,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财务报表上的营收和净利润,而在于链接更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实现 to C 的触达。 随着一轮又一轮新消费品牌的融资狂欢,对于估值是不是过高的讨论也随之而来。 在外界看来,新消费品牌的软实力雄厚,硬实力却不足。 新消费品牌的成功,离不开迎合年轻人的品牌理念、精巧的设计甚至一系列的营销,但是在研发能力、产品的质量、供应链能力上,与行业其他玩家相比,不一定具有明显优势。 以元气森林为例,元气森林的主要产品为燃茶和苏打气泡水,凭借“0 糖,0 脂,0 卡”锁定自身健康饮品的定位;在设计上,品牌名采用了日语“気”,在产品文案上多采用日本元素。 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曾说:“我们敢在收入 20 亿元的时候拿出 18 亿元去做广告投放。” 实际上元气森林也是这么做的,从电梯楼、地铁站再到电视、手机,元气森林的广告营销可谓大手笔。 广告打得响,产品的竞争壁垒却不高,可口可乐、哇哈哈、农夫山泉已经打起了自己的无糖、低糖产品,未来,元气森林必然要面对激烈的竞争。 连线 Insight 曾在《元気森林估值或达 140 亿,它做对了什么?又有什么隐忧?》一文中,详细描写了元气森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私募阶段,估值不受市场对比考验,元气森林估值可能严重泡沫化。 2016 年底,WeWork 已在全球 34 个城市管理着 111 家共享办公空间,成了共享办公领域的独角兽,甚至被孙正义称为“下一个阿里”。 尽管在 2019 年惨遭了滑铁卢,并一度被质疑能否活下去,但 WeWork 在疫情后的市场环境中突出重围,收获了新一批大企业增长业务,且成为了国内共享办公龙头优客工场等中国“小弟”追逐的对象。 将目光看得更广,实际上除了风头浪尖的共享办公,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物流业,也成为了共享模式 To B 的一条路径。 物流运输离不开托盘,仅 2019 年中国用到的托盘就超过 2 亿片,而其中 78% 都是使用一次就被废弃的木制托盘,可循环共享的托盘仅占 1.4%。
小蚁托盘的循环租用模式,正是看到了其中的机遇:既更加环保,又为企业带来更低成本。工厂租用小蚁托盘来带托运输,单次费用不到木托盘的一半。并且使用方便,对标共享单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循环使用,异地取还也不用担心回收问题。 抛开行业早期的那些无效伪需求而言,只要人们的高频需求继续存在,“共享经济”就仍有市场,但由于前期资金投入大、交易诚信安全软肋、盈利空间较小等问题,活下来的玩家永远只是少数。 To B 的时代来了? 当人们偶尔还将这些共享经济领域的昔日明星当作谈资,后疫情时代,易点租突然火了——5 月份、6 月份易点租的新增企业客户数量创了历史新高。 易点租是一个办公电脑租赁与管理平台,做的是企业服务的生意,即实现办公设备由买到租。 这个几乎是和共享单车同一时期踩上“共享经济”的风口的企业,却从诞生始就将目光瞄准了和共享单车截然不同的一端——B端。
而在更早些时候,2010 年,31 岁的犹太裔青年亚当和自己的建筑师朋友在美国创立了 WeWork。此后,短短几年间,他们将共享办公业务先后从美国一路扩展到伦敦,特拉维夫、上海等地。 (编辑:吉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